美国斥百亿研发的隐身涂料不再可怕!已被中国院士成功破解
近日,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刘永坦获得了国家2018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要知道这种国内科学界最高的奖项一年也就只有1-2个人。而刘永坦院士不仅在我国雷达领域中获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他还是一个高超的信号处理专家。他除了解决了在强海杂波和大气噪声等信号干扰的情况下处理了信号目标检测问题之外,建立了国家第一个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站。还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成功实现了对运动目标的雷达成像问题。
此次,刘永坦院士瞄准了美国最高机密的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依照美国的原理和雷达的外形等,自行突破。虽然可能中国的ISAR与美国技术不同,但其最终的效果是一样的。
ISAR逆合成孔径雷达其实是合成孔径雷达的一个分支,合成孔径雷达首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使用的。它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将目标用类似光学照相一样,做成高分辨的雷达图像。而合成孔径雷达最大的特点就是分辨率高且能够全天候工作。也可以有效地识别出伪装和穿透掩盖物。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许多国家也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合成孔径雷达,各自在自己国家的军用与民用领域上发挥着作用。
而在从中所引发出来的逆合成孔径雷达与之还是不一样的。逆合成孔径雷达的简称是ISAR,它能够对较为远的目标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体现。然而要想实现ISAR的成像,必须要进行运动补偿。然而运动补偿的精度很高,当精度过于困难无法实现时便需要降低要求。使雷达在较为低的精度条件下进行成像。简单的来说这两种雷达与其本身无关,重要的是相对运动的问题,关键在于后期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这个问题使得逆合成孔径雷达的操作极为的困难。
而两者相比较其实就是一个‘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运动’与‘静止’问题。对于合成孔径雷达来说,自身为观察者在运动,所以要观察相对静止的目标,如大地三维探测。而逆合成孔径雷达正好相反,自身为观察者相对静止,需要对动的目标或非合作目标不可预测的目标进行观察。也就是传说的‘敌动我不动’。
而美国,早就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便测试过ISAR雷达。令人震惊的是,在当时便可以探测到太空四万公里高空的卫星及一些太空碎片。因此,美国还趁机测试出了中国当时东方一号卫星的大小形状成像图。其一般精度在0.12米,最高可至3厘米级别。后来更是把当时世界的知名飞机都用这个雷达测试了一遍。即便是当时隐身性能,灵敏性,精准度等综合性最佳的战斗机:F-22也不能幸免。要知道美国在F-22隐身涂料的研发上最少花费了百亿美金,这一雷达的诞生让这种研发变得几乎一文不值。
ISAR不仅是对空中有着极高的分辨,就连海上的远程目标也可以进行测试。这其中就算是对航母,它的识别率也是非常高。一般而言航母的体积极大,应该是很好分辨的。但航母上面的编队在太空卫星的眼里只是一群小点,所以这个时候便需要ISAR的存在。在它的图像呈现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航母的三维形态,即便是货轮也可以一目了然。而美国现在在最新的航空母舰上也装备了这种逆合成孔径雷达多模,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电子打击能力。
就现在而言,逆合成孔径雷达当中的核心算法是极为重要的。全世界可能就只有中美俄三国掌握,至于其他国家便很少有听说。所以此次刘永坦院士,依靠原理自行突破ISAR,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型雷达技术。如此有难度的东西保密级别极高,所以中国目前尚未公布。而本文中有关ISAR的图片,均为美国同类雷达的成像。